undefined

為何否定「賞罰」?

導讀:責罵與懲罰真的好嗎?為何有些人會脫序,背後的目的又是什麼?身為教育者我們又如何讓對象「自立」?


當他人做出錯誤的行為時,有一種可能性是:「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不好的行為。」

因此教育就是協助他們在社會得到必要的「知」。
 

脫序行為五階段:

有些孩子,明知故犯,是否有更深一層的心理因素?為了引起什麼注意嗎?可以分五階段說明:

第一階段「尋求稱讚」:
這些人的目的,充其量就是「獲得稱讚」,進一步來說,就是「群體之中取得具有特權的地位。」他們不是表現出「好得行為」而是做「能獲得稱讚」的事情。所以如果沒有人稱讚,就不會行動,而且要是沒人懲罰,就有可能做出不當行為。

第二階段「引起注意」:
在做好行為得不到注意時,就會延伸出「即使得不到稱讚也無所謂,總之引人注目就對了」,這是為了在所處的群體之中或的「安身之處」,以確保自己的位置。
「積極」的孩子,可能以「調皮搗蛋」來贏得注目。
「消極」的孩子,以「無能」的形象來贏得注目,獲取特別的地位。

第三階段「權力鬥爭」:
不順從任何人,不斷挑釁、挑起戰爭。藉由戰爭勝利來誇耀自己的「力量」,也就是「反抗」;消極的孩子可能就以「不聽話」為手段挑起鬥爭。
一旦察覺他人挑起「權力鬥爭」唯一的解決方法,就是立即從對方的球場上退出。

第四階段「復仇」:
下定決心挑起權力鬥爭,卻得不到特權及地位時,就會策劃「復仇」行動,對那些不認同「我」、不愛「我」的人,進行「愛」的復仇。也就是當「愛」無法實現時,就會尋求「憎恨」,讓對方在憎恨的情緒中,關注自已。
他們將會不斷做讓「不愛自己的人討厭的事」,以維持對方對自己的憎恨。

第五階段「證明自己無能」:
倘若試圖成為特別的存在,以上四階段都無法成功,就會傾向「直接放棄」;用盡各種方法和手段來「證明」自己有多無能,把自己扮演成是傻瓜,把「我就是笨蛋」掛在嘴邊。


而這一切的目的源自於「歸屬感」,也就是「在共同體中確保獨特的地位」。

 

溝通的最後手段-暴力


溝通的目標是達到雙方意見一致,這需要花到相當多的時間及意志,倘若有人對此感到厭煩,最後溝通手段就是「暴力」,只要訴諸暴力,就不用浪費時間及利器,讓對方屈服。暴力,是成本最低、最輕鬆省事的溝通手段。
 

生氣暴力與責罵相同

因為覺得與小孩、學生溝通太過於麻煩,想讓對方盡快屈服,所以責罵他們,用權威的利刃逼近對方。
然而教育的工作者是諮商師,所謂諮商是「再教育」,捨棄對他人審判的立場,你要維護的是在你眼前的生命,「責罵」是內在的「暴力」,孩子除了外表上的屈服,潛意識便會洞察到「這個人是不成熟的」,你就會失去「尊敬」,沒有人會「尊敬」不成熟的人。

 

「憤怒,是會讓人與人關係疏遠的情緒。」

 

不要執著在他人的行為,無法改變的事物上,而該著眼於自己,直視眼前可以改變的部分。

 

自己的人生,自己可以選擇

 

康德:「人類之所以處於未成年狀態,並非因為欠缺理性,而是因為不仰賴他人的指示就無法擁有運用自己理性的決心與勇氣。也就是說,人類要為自己停留於未成年狀態負起責任。」


人類試圖讓自己處於「未成年」,是因為「仰賴他人的指示」過日子比較輕鬆。不必思考困難的事情,也不必為失敗負責,因為是他人請我做的;而多數的大人都認為要讓孩子處於「未成年狀態」,為了讓他們在自己的支配下,害怕他們自立,失去自己的權威及地位,對孩子過度保護,一切都是為了自己想明哲保身。

一個站在教育立場的人,還有擔負組織運作責任的領導者,必須時常以「自立」為目標,必須謹慎小心不讓對方處於「依賴」和「不負責任」的狀況,倘若有人說「多虧您才會成功」,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就是「如果沒有你我自己無法成功」,就是依賴,必須讓學生感覺是憑著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才行

所以教育工作者是孤獨的。不會受到任何稱讚,也沒有人慰勞,全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發揮、展現,甚至不會獲得感謝,要感覺自己能對「自立」這個大目標有所貢獻,在貢獻感中找到幸福,唯有如此而已。

 

不依賴、不負責任,就是讓孩子「自己決定」。

尊敬他們、信任他們,從旁協助,自己的人生、日常生活的行為,一切都由自己決定。至於做出決定所需要的材料——像是知識或經驗,如果身為大人的我們具備的話,可以提供給他,讓他們知道,你隨時準備好提供協助,保持一種不過份靠近,卻足以協助他的距離,在一旁守候

孩子為了得到特別的地位延伸出脫序的五階段,教育者、組織經營者該如何處理?暴力與責罵是最快的方針,但真的有用嗎?人們總喜歡讓自己處於「未成年狀態」,因為仰賴他人的是生活比較輕鬆,不必思考也不必負責,這樣又該如何達到「自立」的目標,以及選擇自己的人生,就是「尊敬」及「信任」眼前的生命。

 

 

 

#Anton速讀系列:

三分鐘阿德勒,二部曲之一

arrow
arrow

    Ant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